「高龄者财产与医疗决策之规划以意定监护与安养信讬为中心」讲座为高龄者预先规划提供指引与方向

  • 2024-04-26
  • 孙唯真
    继去年法学院高龄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举办「高龄遗嘱与信讬之争议」讲座,讨论高龄者遗嘱与身后财产之规划后,113411日中午再次邀请戴瑀如教授及万国法律事务所范瑞华合夥律师担任讲座。两位讲者解析现行意定监护法制与安养信讬架构下,高龄者应如何于意思能力尚健全时预立事前安排。本讲座在合办单位民事法学中心和法硕专班学友会强力宣传下,座无虚席,线上同步参与者更高达90人次。本院叶启洲老师、黄士轩老师、张韵琪老师,朱德芳老师均到场参加,王晓丹老师及社工所王明圣老师则在线上与会
         主讲人戴瑀如老师于开场即破题道,我国迈入高龄社会后,许多高龄长者对于自身财产皆有预先规划的需求,惟身后之处置因现行遗嘱与信讬相关之法制存在诸多限制,往往使高龄长者之意愿无法落实,因此,高龄者仍意识清楚时便有即早规划、预先安排之必要。戴老师指出,鑑于原法定监护制度监护人多以其主观上认为对本人( 受监护人)有利之事项和客观利益为依归来执行监护职务,惟该事项可能与本人之意愿相悖,而有不够尊重本人意愿之疑虑,亦缺乏于意识尚清楚时先冻结其意思表示之机能,待有需要时再行使之。
         前述疑虑于我国民法增订意定监护制度后获得大幅改善,因意定监护制度之首要任务即为因应高龄社会之需求,让本人信任之人担任监护人,落实受监护人之意思自主(冻结意思机能),并减少身心照护及财产管理之争议。其立法精神即系受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之影响,强调受监护人应享有自我决定如何生活之权利,故不应再以代理制度作为保护手段,于权利之行使上尽量尊重其自主决定。
         至于意定监护之适用,戴老师说明,意定监护系以意定监护契约为依据,仅能全部授权,而无一部授权之空间且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两者不会并存,然于意定监护人不适任、侵害本人利益之情形时设有转换为法定监护之机制,以保护受监护人之利益。又意定监护契约应由公证人作成公证书始为成立,亦即,公证人应确认本人之意识清楚,并确实明了意定监护契约之意义。此时,公证人应如何确认本人于订立契约时具备充足之表意能力且理解意定监护之意义为一大难题,此外,相较于法定监护,意定监护之执行上更需要监督机制,正为现行法之不足之处,戴老师亦期待经由培植专业人士担任意定监护人或许得以提供更为完善之监督机制。最后,论及医疗行为之决定,戴老师说明病人自主权利法之决定权虽适用之情形较窄(例如:几种特殊情况,如极重度失智时,可拒绝或撤除维持生命治疗或流体餵养),惟可直接注记于健保卡上,具有明确性。反之,意定监护契约须经公证,且在契约中明定职务范围包括医疗决定之内容,其约定范围较广,但该意定监护契约内容,在意定监护人未向医师告知时,医师却未必知悉。此外,两者所要付出之成本亦不相同,故本人可依自身需求选择较合适之方式。
         另一位主讲人范瑞华律师介绍我国安养信讬之运用架构。范律师首先说明几项常见利用安养信讬之原因与可为如何之架构设计,例如:若考量自己高龄后有定期生活支出、医疗或看护支出之需求,可考虑以自己为委讬人兼受益人签订高龄者安养信讬;若考量使身心障碍或其他有受照护需求的亲眷、挚友获得稳定且持续之照顾,而不受自己病故意外之影响,可考虑以该身心障碍或有受照护需求者为受益人签订安养信讬。若系担任上述高龄者或身障者的监护人,希望有人得以分担其事务工作,则可代受监护人安排上述安养信讬。
         范律师进一步说明,因委讬人之需求各异,安养信讬之受益人可能为委讬人本人或委讬人以外之人,亦可能同时为两者,故安养信讬可能为自益信讬、他益信讬或部分自益、部分他益信讬。至于近年来商品化安养信讬之崛起则导因于安养需求增加,需要可靠与值得信赖的支持系统;又高龄、身障弱势者金融剥削财务诈欺争议频传,强化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的需求。
         范律师最后指出,国内目前由金融行库提供之安养信讬服务商品,在金管会高度监管下,相对于民事信讬具长期可信赖性,且在政策之鼓励下,确实对于身心障碍等照护需求发挥一定之功能,惟于法制上受讬人、信讬监察人各自职能有再确立或充实的空间。此外,委讬人受监护宣告时,监护人得否变更及如何调整原安养信讬约定仍存有疑问,再者,一旦委讬人有规划死后财产安排之需求,则因民法特留分问题或标准不明确而导致国内行库提供相关服务的意愿不高,而导致委讬人将转向境外或民事信讬寻找服务。上述疑义仍待各界关注相关议题,并携手寻求解决方案,以期能建立更完善且便利之信讬环境。
         现场来宾也提出问题请教主讲人,大家交换意见,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前,高龄社会法制中心朱德芳老师感谢两位主讲人与各位师长、听众参与,并欢迎大家报名参加425日王晓丹老师的读书会,以及520日万国法律事务所有关高龄社会的新书发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