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高龄社会法制新处方!携手联医打造跨域护老保护网

  • 2025-06-28
  • 孙唯真
    今(2025)年台湾正式迈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20%。面对人口结构剧变,高龄者的身心健康与法律保障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为积极回应此一挑战,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高龄社会法制研究中心长期深耕高龄法制议题,致力推动,期待引发各界对于高龄法治教育普及与实务对接,628日携手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失智症中心于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高龄法制处方笺:权益保障 × 防诈教育 × 馆所转译」讲座活动,聚焦高龄者权益保障与防诈知识传播,现场长者与家属参与踊跃,座无虚席。政大法学院朱德芳老师、范瑞华律师、戴瑀如老师及心理系杨启正老师均出席共襄盛举。
  
    活动开场由联合医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刘建良医师致词,刘主任指出,联医自2019年起即推动「失智症社会处方笺」,积极建构友善社区,与各机构合作提供多元方案与陪伴资源。然而,现行社会处方笺制度中对高龄法治教育的着墨明显不足,因此特别携手政大法学院,希望透过法学专业补强制度面保障,从「健康促进」延伸至「法律保障」,提供高龄者全方位照顾支持。
    政大法学院高龄社会法制研究中心召集人朱德芳老师致词时表示,医师照顾高龄者的身体健康,我们则希望透过法律知识的推广与实践,守护其生活尊严与法律安全。朱老师强调,政大法学院高龄法制中心长期关注高龄社会带来的制度挑战,并透过系列活动、政策倡议、学术研究,及与实务界的对话,积极投入社会沟通与民众教育,希冀建构具备前瞻性与包容性的高龄法治架构。今年度,更将与联医携手推出三场主题活动,涵盖民事、刑事、财产保障与防诈教育等面向,深化高龄者对相关议题的理解与应对能力,实践「跨领域、高参与、强连结」的行动策略。


    第一场专题讲座邀请万国法律事务所范瑞华合夥律师主讲「高龄者财产管理与法律保护」。范律师于开头即破题道,根据民法,成年人原则上对自己行为负完全责任,除非能证明在特定行为当下属于「无意识」或「精神错乱」始能免责,惟究竟如何定义「无意识」或「精神错乱」之标准模糊不清,且需逐一举证,对于高龄长者而言保护十分有限。其次,一般人较熟知的监护宣告和辅助宣告之制度亦有应省思之处。
    监护宣告方面,一旦监护宣告生效,将导致当事人所有行为无效,而如此究竟是保护抑或剥夺其权利值得省思;辅助宣告较监护宣告温和,但于涉及个人私密事务时,仍引发隐私疑虑。对此,范律师建议大家,应于意思能力健全时,根据自身的需求,透过意定监护、安养信讬等方式进行规划,避免照顾者于替高龄长者做决定时,陷入担心牴触高龄长者意愿的困境。此外,照顾者或家人们也能借由设定存款异动短信通知、地籍异动及时通知、金融注记等机制,健全高龄长者之财产保护。

    第二场专题则邀请内部警政署警政署诈欺犯罪防制中心张文源主任主讲,张主任从第一线执法角度切入,解析新兴诈骗手法与高龄受害特征。他指出,诈欺犯罪已成全民危机,高龄者更因为认知、独居、情感弱点、资讯落差等因素成为高风险群体,需透过家庭支持与制度教育双轨并行,强化识诈意识与应对策略。
    张主任提醒各位长者与家属,应严格落实「五不策略」,包括不接跨境来电、不点不明连结、不听稳赚不赔、不传个资卡号、不信声称检警等,更呼吁社会各界从源头预防、强化识诈教育,尤其针对高龄者的弱势处境,应建立更具同理与效能的防诈机制。

    两位讲者精采分享后,现场长者与家属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由台湾新文化运作纪念馆工导览志工,引导参与者由法律议题延伸至历史现场,理解民主法治与人权保障的历程与意涵。整场活动结合教育、互动与体验,不仅带来丰富知识交流,更促进跨世代与跨领域的公共对话。


    政大法学院高龄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作为国内少数专责研究与推广高龄法制的专业机构,积极串联医疗、法律、文化等不同领域资源,实践跨界整合,致力于建立更具韧性与保障的高龄社会。本次活动正是高龄社会法制研究中心落实高龄权益推动目标的具体展现,结合法律、医疗与警政专业,透过实务案例与专业分享,强化高龄者与其家庭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法律知识与照顾韧性。
    本中心未来将持续深化高龄法制研究与社会连结,扩大与医疗、社福、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更安全、尊严与共融的高龄社会。下一场活动将于
928日举行,欢迎民众踊跃参加,共同参与守护高龄者权益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