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社会法制读书会分享」讲座引领读者思考爱与理性计算之交错关系

  • 2024-05-07
  • 孙唯真
    政大法学院高龄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于113425日中午邀请王晓丹教授导读美国普林斯顿知名法律史教授Hendrik Hartog2012年出版之Someday All This Will Be Yours一书,期望借由书籍作者对于20世纪相关判决的研究和批判引发参与者思辨,并讨论我国现今迈入超高龄社会的过程中是否面临相似的困境与难题。本讲座在合办单位基础法学中心、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法硕专班学友会的齐心宣传下,实体参与和线上报名皆十分踊跃。本院戴瑀如老师、黄士轩老师、范瑞华律师、朱德芳老师均到场参与,社工所王明圣老师亦线上参与。
         主讲人王晓丹老师于开场即指出本书运用法社会学与法意识的概念展演出家庭与家庭法的混乱本质及其核心的秩序与无序、理性与非理性,便接着道出法社会学不同于法律本身作为制度、工具,其核心在于探讨法律如何介入并干预个人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又如何回应社会角色与性别等级制度,因此其十分重视结构及脉络且坚持复杂性。举例言之,以法社会学之角度切入,高龄社会法制相关议题是一个法律或政策问题,也是一个家庭关系与变迁的问题
         探究为何高龄法制的问题同时是一个家庭关系与变迁问题,王老师进一步指出,随着我国现今社会结构的改变,拥有照护需求的高龄者日渐增加,如何动员家庭成员照顾自己使自己免于孤独无助且得以安享晚年;又如何控制并保持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成为许多高龄长者们思考的问题以及安养目标,并进而产生关心我,就能得到我的财产」之想法。
         上述议题和书中讨论的亲密需求与交易强烈呼应,王老师分享,书中案例的高龄长者往往向年轻力壮的家庭成员提出「照顾我,总有一天,这一切都将属于你。」之承诺,以确保能得到照顾。惟「约定容易,守约难」,当年轻的家庭成员承受了一段艰苦的照顾过程,并牺牲追求更充实生活的选择后,高龄长者却可能因不满意照顾方式、相处中的冲突矛盾等,选择将身后财产遗留给了其他人。
        针对上述情形诉诸法律时之解决途径,王老师提及大多数人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家是有偿劳动的场所,书中法官即表示:「他们不愿意将自己视为雇主。他们尤其不愿意雇佣自己的儿女从事与家庭经济密切相关的工作。」,另外,法官亦认为「家庭意味着互惠的善意和友好行为,有利于彼此的舒适和便利,而家庭的劳动通常是无偿的。」,因此,法院往往默认高龄长者借由财产强加传统义务不一定是遗产分配的意思,且认为多数年轻家庭成员完成照护工作系出于爱与责任的内在意识,与期望报酬之理性计算无关。
         由上述可知,书中的法院默认家庭是一个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工作是因为爱和关怀,而不是因为贪婪或经济上的计算,亦即,法院于判断相关案件时,仍多以二元对立的解释方式区分有偿的生产性劳动和无偿的再生产劳动。进而,当此类案件对簿公堂时,子女就必须作为独立、个人和精明的讨价还价者,并避免显露他们是出于深刻的情感、是为了回报父母对曾经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始承担照顾的责任,唯有这样,法院才可能判定子女获得其应有的报酬。
        爱与劳动、理性与亲密,一定是互斥的吗?」,王老师于最后询问各位参与者,并接着表示,爱可以是劳动;也可以是理性计算。法院和立法者或可承认功能性家庭的概念,并加入家庭情感因素综合考量,而非仅一味以二元对立、纯粹理性的角度切入判断。事实上,法律背后有很多思维,若可打破现行的框架及分类,或可开闢出一条新的路径,让其蕴含的法理成为人们沟同协调的基础。
        现场有多位对法社会学、法意识有兴趣的本院与外院研究生参与,参与者们除提出问题请教主讲人外,亦踊跃分享聆听后的心得感想、自身经验与观察,气氛十分热络且温馨,显见纵然该书之判决以20世纪为背景,为时至今日仍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启发。讲座结束前,高龄社会法制中心朱德芳老师感谢主讲人与各位师长、听众参与,并欢迎大家报名参加520日由万国法律事务所主讲之《迎向高龄社会的超前部署》新书发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