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20%。面對人口結構劇變,高齡者的身心健康與法律保障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為積極回應此一挑戰,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高齡社會法制研究中心長期深耕高齡法制議題,致力推動,期待引發各界對於高齡法治教育普及與實務對接,6月28日攜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於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高齡法制處方箋:權益保障 × 防詐教育 × 館所轉譯」講座活動,聚焦高齡者權益保障與防詐知識傳播,現場長者與家屬參與踴躍,座無虛席。政大法學院朱德芳老師、范瑞華律師、戴瑀如老師及心理系楊啟正老師均出席共襄盛舉。
活動開場由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醫師致詞,劉主任指出,聯醫自2019年起即推動「失智症社會處方箋」,積極建構友善社區,與各機構合作提供多元方案與陪伴資源。然而,現行社會處方箋制度中對高齡法治教育的著墨明顯不足,因此特別攜手政大法學院,希望透過法學專業補強制度面保障,從「健康促進」延伸至「法律保障」,提供高齡者全方位照顧支持。
政大法學院高齡社會法制研究中心召集人朱德芳老師致詞時表示,醫師照顧高齡者的身體健康,我們則希望透過法律知識的推廣與實踐,守護其生活尊嚴與法律安全。朱老師強調,政大法學院高齡法制中心長期關注高齡社會帶來的制度挑戰,並透過系列活動、政策倡議、學術研究,及與實務界的對話,積極投入社會溝通與民眾教育,希冀建構具備前瞻性與包容性的高齡法治架構。今年度,更將與聯醫攜手推出三場主題活動,涵蓋民事、刑事、財產保障與防詐教育等面向,深化高齡者對相關議題的理解與應對能力,實踐「跨領域、高參與、強連結」的行動策略。
第一場專題講座邀請萬國法律事務所范瑞華合夥律師主講「高齡者財產管理與法律保護」。范律師於開頭即破題道,根據民法,成年人原則上對自己行為負完全責任,除非能證明在特定行為當下屬於「無意識」或「精神錯亂」始能免責,惟究竟如何定義「無意識」或「精神錯亂」之標準模糊不清,且需逐一舉證,對於高齡長者而言保護十分有限。其次,一般人較熟知的監護宣告和輔助宣告之制度亦有應省思之處。
監護宣告方面,一旦監護宣告生效,將導致當事人所有行為無效,而如此究竟是保護抑或剝奪其權利值得省思;輔助宣告較監護宣告溫和,但於涉及個人私密事務時,仍引發隱私疑慮。對此,范律師建議大家,應於意思能力健全時,根據自身的需求,透過意定監護、安養信託等方式進行規劃,避免照顧者於替高齡長者做決定時,陷入擔心牴觸高齡長者意願的困境。此外,照顧者或家人們也能藉由設定存款異動簡訊通知、地籍異動及時通知、金融註記等機制,健全高齡長者之財產保護。
第二場專題則邀請內部警政署警政署詐欺犯罪防制中心張文源主任主講,張主任從第一線執法角度切入,解析新興詐騙手法與高齡受害特徵。他指出,詐欺犯罪已成全民危機,高齡者更因為認知、獨居、情感弱點、資訊落差等因素成為高風險群體,需透過家庭支持與制度教育雙軌並行,強化識詐意識與應對策略。
張主任提醒各位長者與家屬,應嚴格落實「五不策略」,包括不接跨境來電、不點不明連結、不聽穩賺不賠、不傳個資卡號、不信聲稱檢警等,更呼籲社會各界從源頭預防、強化識詐教育,尤其針對高齡者的弱勢處境,應建立更具同理與效能的防詐機制。
兩位講者精采分享後,現場長者與家屬踴躍提問,現場氣氛熱烈。講座結束後,由台灣新文化運作紀念館工導覽志工,引導參與者由法律議題延伸至歷史現場,理解民主法治與人權保障的歷程與意涵。整場活動結合教育、互動與體驗,不僅帶來豐富知識交流,更促進跨世代與跨領域的公共對話。
政大法學院高齡社會法制研究中心作為國內少數專責研究與推廣高齡法制的專業機構,積極串聯醫療、法律、文化等不同領域資源,實踐跨界整合,致力於建立更具韌性與保障的高齡社會。本次活動正是高齡社會法制研究中心落實高齡權益推動目標的具體展現,結合法律、醫療與警政專業,透過實務案例與專業分享,強化高齡者與其家庭面對風險的應變能力、法律知識與照顧韌性。
本中心未來將持續深化高齡法制研究與社會連結,擴大與醫療、社福、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打造更安全、尊嚴與共融的高齡社會。下一場活動將於9月28日舉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共同參與守護高齡者權益的行動。